liaogushi.com 聊故事

高山流水

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,也是一位著名琴师,他精通音律,琴艺高超。

伯牙年轻的时候热爱音乐,聪颖好学,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师,刻苦学琴,寄情山水,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,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。

一天伯牙回楚国探亲,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。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,面对清风明月,伯牙思绪万千,独自在船上弹奏起来。琴声悠扬,渐入佳境时,忽闻岸上有人叫好。伯牙循声望去,只见岸边站着一位樵夫,头戴斗笠,身披蓑衣,背着扁担,手持板斧。伯牙暗自吃惊,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,便请他上船一叙。樵夫也不推辞,放下工具,脱掉身上蓑衣斗笠,穿着一身青衫,走上船来。

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,放在樵夫面前,开始和他探讨琴理。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,想不到樵夫竟对答如流,无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。伯牙唯恐樵夫只是装腔作势,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。一曲弹罢,樵夫赞叹说:“弹得真好!我仿佛看到了崇山峻岭、高耸入云、层峦叠嶂、巍然屹立!”伯牙凝神思索一阵,又换了一曲,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。樵夫听后说:“真妙!我好像看到了气势磅礴,浩浩荡荡,波澜壮阔,滔滔不绝的河水!”樵夫的两句感受,伯牙认定这位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。伯牙激动地站起身来,说:您的听音、辨向、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,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,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!请问先生大名?”

樵夫也站起来,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。当晚,二人喝酒抚琴,畅谈乐理,相谈甚欢。不知不觉天亮了,船夫收拾停当准备开船,锺子期也起身告辞。二人挥别洒泪,心中不舍,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。

日转星移一年转瞬即逝,到了第二年中秋,伯牙心中惦记着和锺子期的约定,早早向晋王告了假,来到去年二人相约的江边。中秋圆月夜,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泊船之处,站在船头期待锺子期。可是等了一夜都没见锺子期的身影。伯牙心知有异,第二天一早下船,沿着岸边一路前行,打听锺子期的住处。

走到一个山谷前,伯牙见路边有一位衣衫整洁的老者,便上前施礼询问附近是否有个钟家庄。谁知老者听了竟落下泪来,问他:“去钟家庄找谁?”伯牙如实相告,老者听了更是放声大哭,说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仙逝了!老者还说:“想必先生就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?子期弥留之际,还说起和先生的约定呢!”

伯牙听到这个消息,伤心欲绝。他跟着老者来到锺子期冢前,拿出琴来席地而坐,流泪弹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。俞伯牙痛惜伤感,难以用语言表达,伏地嚎啕大哭,说:“再也没人能听懂我的韵律”说完,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,从此不再抚弦弹奏,

成语“高山流水” 寓意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。琴音好弹,知音难觅,这就是为什么在锺子期仙逝,俞伯牙摔琴不弹的缘故。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。一个人琴弹的好,得有人欣赏,如果没人欣赏,则孤掌难鸣。人有知音互动,才有韵味愉悦。

知己能互相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,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;不以貌取人,共同的爱好、共同的语言;无须花言巧语,无须刻意隐瞒自己,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。在生活中,需要结交和珍惜这样理解、真诚、懂得欣赏、敢于担当的朋友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